錢塘江潮
每年農歷八月十八,錢塘江邊總是擠滿人群,隨著觀潮節的到來,等待一覽“天下第一潮”奇觀的人絡繹不絕,稍好一點觀潮位早就被擠得滿滿當當,一眼望去,人頭攢動,不到盡頭。
每當海潮來臨之前,遠處先呈現出一個細小的白點,轉眼間變成了一縷銀線,并伴隨著一陣陣悶雷般的潮聲,白線翻滾而至。
幾乎不給人們反應的時間,洶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嘯而來,后浪趕著前浪,一層疊著一層,宛如一條長長的白色帶子,卻有著有排山倒海的架勢。
明眼人看來,海潮雖然在短時間內氣勢恢宏,蘊藏的能量驚人,但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,再洶涌,再澎湃的潮涌,終究還是由涓涓小流所滋潤,在成為海潮前還需很長時間的蓄勢,聚力。
否則,它便如這世上萬千死水一般,終生碌碌無為,無人賞識。
做人是這個道理,練拳更是。
沿著錢塘江出??谝宦废蛭髂锨靶?,大約二百公里,便是錢塘江的源頭衢州開化,遠近聞名的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便坐落在這里。
就是在這里,錢塘江從無到有,從有到寬,從寬到廣,從涓涓細流,一滴一滴匯集成大江大河,在積蓄無窮的力量之后,蓄勢待發,憑借其聲似洪雷,勢如萬馬奔騰的海潮,被大眾所熟知,為大眾所驚異。
作為衢州開化人,陸方軍從小便生長在這片錢塘江之源上,正是在這片山水的辛勤哺育下,他從咿呀學語,蹣跚學步到茁壯成長,并以這里為起點,在廣闊的地域上,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,大有可為的武術路,實現了心中被積壓多年,布滿塵垢的功夫夢。
這樣來看,陸方軍與錢塘江屬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初識拳道
南方的仲夏,燥熱不已,只有當夜幕降臨時,才有些許涼意。此時,遠遠望去,星空下的田野,煙波氤氳,知了聲此起彼伏,蛙聲隨聲附和,整個空中都彌漫著舒爽愜意。
農忙了一天的人們,開始燃起炊火,正準備做飯,等吃完晚飯,休憩片刻,他們便要安然的睡去。
眼見著,一盞又一盞的燈火被熄滅,四野陷入靜寂。然而,遠處卻傳來一聲接著一聲的訓斥,聲音不大,卻洪亮而有威嚴,只要稍微再一用力,這聲音,就能把人們從睡夢中驚醒。
定睛一看,這鏗鏘有力的聲線,便是從一個燈火通明院子中傳來的,映著燈火,在院墻上,人影憧憧,好似在做著什么動作,這份場景,與晦暗夜色顯得格格不入。
這群被訓斥的人,臉頰上寫滿了稚嫩,仿佛都不過十七八歲年紀,站在他們面前的,是一名莊重威嚴的中年人,臉上滿是歲月的痕留。
顯而易見,這些訓斥便出自這個中年人之口。訓斥罷了,中年人見他們有悔改之意,貌似明白了什么。于是,一聲不吭,便丟下手中的藤條,轉過身去,開始傳授下一個動作。
原來,這群人少年正在黑夜中學習著功夫。
陸方軍便是其中的一員,當年只有十七八歲他,第一次開始跟著村里的拳師了解武術,學習功夫。也只有晚上的時候,他才能抽出時間來,比劃著一攻一守,一招一式。
然而真正的熱愛上武術,可不是十七八歲的時候。
兒時舊夢
當他還只有六七歲時,他就在家里經??吹剿赣H與他的爺爺比劃著招式,那時,他并不知道這個東西稱作拳法,叫做武術。但自那時起,長時間耳濡目染,使得他對于武術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,一直被身體中的血脈牽扯著。
當時,他所學的拳源自南少林,在傳到當地后落了跟,發了芽,便有了全新的名字,喚作“陸家拳”,陸方軍最先學習到的,便是這套陸家拳。
為了不耽誤學習,晚上便是陸方軍最好的練拳機會,于是他被他父親托付給了本村的一名本家中年拳師,開始了正式的拳法學習。
這一學,就是整整四十個晚上。雖然陸方軍接觸陸家拳的時間較晚,但是學拳的過程并不費勁,每晚三小時,他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。
短時間內,他把陸家拳的招式掌握的差不多,當所有課程結束時,他完全掌握了四套拳法和兩個對練拆解。
相比較于跟他一起學拳的人來講,對于這一成績,他已經是非常滿足了。從那時起,陸方軍就覺得自己學武的天資處于中上水平,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堅持下去,或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直到現在,他依然對當時所學的拳法記憶猶新。也正是從那時起,他開始保持每周三四次的練功量,每次練功時間都保持一個小時左右,這一堅持,就是十幾年。
不斷地練習,使得他自己不再滿足陸家拳的框架和結構,他開始尋找新的武術套路進行學習和究研。于是在十九歲時,他獨自一人收拾行囊去了山東,前往齊魯武術的發源地,在一個名叫子午門的武術派別中進行學習。
他去的時候,信心滿滿,誓要學出個名堂,闖出一番天地。然而天不遂人愿,由于南北飲食文化差異,使得他嚴重受挫,他在山東僅僅呆了一個月,學了兩套拳術,便鎩羽而歸。
出走武當
在這很長的一段時間內,他再也沒有學過新的武術套路,只是不斷將以前所學的內容鞏固提升,直到有一天,他結識了武當山。
正所謂“北崇少林,南尊武當”,數百年來,少林武術與武當功夫并駕齊驅。
在接觸源自南少林拳中的陸家拳后,陸方軍一直苦于沒有新的內容進行學習。一次偶然的機遇,讓他在網上了解到了武當功夫和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。
此時的他,欣喜不已,終于,久旱的心靈在經過曠日彌久的等待后,迎來了一次久違的甘霖。
匆忙收拾行囊,打點一下行裝,陸方軍便心急火燎地踏上了西去的火車。一路上,車輪滾滾,笛聲轟鳴,他望著窗外四野,腦中浮想聯翩,向往的日子近在眼前,心中一陣竊喜。
2012年,是陸方軍第一次踏足武當山,也是第一次踏入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的大門,并第一次接觸武當武術,習練武當武術。
出乎他意料的是,第一次結緣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,就仿佛是命運中冥冥中注定一般,此時的他可能還不知道,在接下來的每年,他都要來一次武當,在這里學一次功夫。
由于基礎牢固,學武的天資不錯,喜歡獨自揣摩,摸索,第一次來到武當山的陸方軍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,就將武當太極二十八式和八極拳兩個套路爛熟于心,連教練都對他的神速驚訝不已。
第一次嘗到了甜頭,陸方軍愈發的喜愛上了武當武術。
在他眼中,武當功夫剛柔并濟,虛實結合,一招一式皆行云流水,步步為營,他非常享受練功的過程。
他感慨的說道,一在武館練功,就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動的陰陽畫卷之中,在老莊的千百年智慧點撥下,參悟武學的真諦,頓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奧義。
這種感覺,令陸方軍癡迷不已。
癡迷武當
從2014年至今,他每年都要抽出一個月或者幾個月的時間來一次武當山,學幾套功夫,教幾個朋友,已然成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他坦言,每次回到這里,他總是沉浸在武館舒適安逸的習武氛圍之中,看到熟悉的環境,遇到熟悉的人,在熟悉的生活節奏下,就會產生一陣陣油然而生的歸屬感,不斷在他的心頭縈繞。
這種感覺,在他一次次來到武當,經過一次次磨練后越發的深沉。
比賽照△
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,這句話用在陸方軍身上最好不過。一次次在武館修習武當功夫的積累,使得他敢想,敢拼,敢干。
2019年,陸方軍在武館報了三個月的課程。
在鄧明鋒(鄧懋資形)教練的傾心指導下,一個半月的時間內,他就將武當子午鎖喉槍,龍華拳,太極拳,太極108式斬于馬下,并通過接下來的一個半月著重對他以往所學的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。
與很多人來武當學習專門的養生功法不同,陸方軍從小身體素質就很好,或許這與他從小練習武術有關,他總是想挑戰高難度的事情。
收獲頗豐
2019年11月,第一屆全國武當拳交流大賽開幕,在鄧教練的鼓勵下,陸方軍參賽并申報了兩個項目,其中一個是武當子午鎖喉槍,另一個便是龍華拳,要知道,這兩個武當武術套路,他才剛學完沒多久。
抱著試一試的想法,初出茅廬的他,并沒有多大的心理包袱,令人意料不到的是,他憑借優異的表現,在子午槍比賽中斬獲金牌。
稍有遺憾的是,他在龍華拳的比賽中因表現不佳,僅僅獲得了一枚銅牌。
要知道,此次比賽中還有很多的專業人士,能夠取得一金一銀的成績,實屬不易。
獲獎證書△
能夠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,他并不意外。
他總結到,武館的教學氛圍融洽,學習過程壓力不大,加上教練執教異常認真,所以就取得不錯的成績。
當然,他最感謝的還是鄧教練,在短短三個月的學習過程中,鄧教練與他亦師亦友,相互鼓勵,相互扶持。
當他練功枯燥乏味時,鄧教練總在適當的時機開幾個幽默的玩笑,相互猜一猜拳,努力化解學員們習武過程的枯燥和乏味。
在教練的嚴格要求和指導下,陸方軍認真完成每一個套路的每一個動作,時時刻刻高標準,嚴要求,不分心。
當然,教練的指導是他成功的一部分因素,自己的認真求學,努力進取是另外一部分。要知道,槍可是百兵之王,攔、拿、劈、點每一個環節都要下苦工才行。
正因為如此,陸方軍比常人更努力,更上進,除了正常上課時間外,他還抽出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,不分晝夜的練習扎槍和槍花,不停地精練步法,尤其在虛步和弓馬步轉換方面下足了氣力。
例如,為了保持弓馬步轉換這個動作的流暢和穩定,他每天都要重復練習這個動作300次以上。同時,他為了練習腿部力量,每天都要跳臺階,做馬步深蹲,這樣一堅持,就是兩個月。
每當練習到大汗淋漓,體力不支的時候,他感覺到的竟然不是累,而是一種酣暢淋漓,通透享受的快感。
前路漫漫
十幾年傳統武術的練習,使得陸方軍不僅收獲了身體上的富足,更收獲了精神上的愉悅。
據他透露,在沒有學習武當武術之前,他的情緒極容易失控,容易暴躁和生氣,一旦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不順,暴脾氣就沖上了腦門,自己也無法控制。
當沉醉于武當武術之后,他開始在功夫中找到寄托,開始體會武當功夫形與神的契合。
他逐漸開始明白,習武先習德的道理,開始將技擊作為末學,更加注重文化層次的建構,開始抽空讀書,開始在道家法門中窺視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無窮韻味和哲理。
而陸方軍的心,也最終歸于平靜,好似漂泊多年的羈客,在明燈的指引下,找到了??康母蹫?。
現在的他,正躍躍欲試,以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,對傳統武術發展寄予厚望,勢必要為其添磚加瓦,為其貢獻綿薄之力。
功夫之行,前路漫漫,陸方軍從未退縮,為了踐行理想,他一直在路上!
第二期“丹道辟谷”公益班丨3天3夜,來武當把健康帶回家
囊獲16金19銀21銅,榮膺團體第一,第一屆全國武當拳交流大賽落幕
北京體育大學《運動康養師》初級等級培訓班開班報名
俠侶闖武當,是以功夫論陰陽